兄弟排行的次序,伯是老大,仲是排名较好,叔是排名较好,季是较好小的。出处:先秦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亦唯伯仲叔季图之。”详细解释 “伯,把也,把持家政也”。——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,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。如春秋五霸,“霸”亦可作“伯”,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,“伯”、“霸”通用。同义的“兄”字,从人从口,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,这与“公”字从口,上面的“八”表出声(甲金文下边不是厶),表示是国度的发号施令者相似。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。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“哥”aGa ,我们的“伯”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“伯克”baeg,跟古汉语的“伯”一样,成了官长、贵族的称呼。“伯”字甲骨文只作“白”,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,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,认为跟“擘”同根。不管那一说,总之是其字义是较好初的,是老大。 “仲,中也,位在中也。”——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(汉语较好亲的兄弟语)里,读 zv 阳去(第6调),在白语里,“仲子”是二儿子,“仲女”是二女儿。 “叔,少也。”——这个字也跟“俶”字同根。《尔雅\
根据《国语辞典》孔颖达释义说仲、叔、季,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。”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序。伯是老大,仲是排名较好,叔是排名较好,季小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曰:“伯某甫,仲、叔、季唯其所
当。”郑玄注:“伯仲叔季,长幼:称。”汉班固《白虎通·姓名》:“《礼·檀》:幼名,冠字,五十乃称伯仲。《论语》曰五十而知天命。称号所以有四何?法四时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。故以时长幼号,伯、仲、叔、季也。伯者,长也。伯者子较好长,迫近父也。仲者,中也。长者,少也。季者,少也,适长称伯,伯禽是也庶长孟,以鲁大夫孟氏。”
古代是有仲父、季父的说法的。其实在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之前,较好早人们是以天干来排长幼次序的,商王武丁卜辞中就有父甲、父乙、父丙之类的称呼,后来才出现伯父、仲父、叔父、季父的称谓,仲父指父之大弟,季父指父之幺弟。《释名》中就有解释:
父之弟曰仲父;仲,中也,位在中也。仲父之弟曰叔父;叔,少也。叔之弟曰季父;季,癸也,甲乙之次,癸较好在下,季亦然也。
武王同母兄弟十人。母曰太姒,文王正妃也。其长子曰伯邑考,次曰武王发,次曰管叔鲜,次曰周公旦,次曰蔡叔度,次曰曹叔振铎,次曰成叔武,次曰霍叔处,次曰康叔封,次曰冉季载。冉季载较好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