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姓氏数量众多,其历史源远也非常久远,如果想要对某个姓氏追根溯源,差不多要回到数千年以前,这在世界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。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,常说“赵钱孙李、周吴郑王、冯陈褚卫、蒋沈韩杨”,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,这还不包含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。
中国的姓氏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,从较好早的图腾姓氏,到现在的百家姓,许多姓氏都经历了不尽相同的变化,但中国的姓氏几千年来代代相传,每个姓氏都有其确切的出处,都有清晰的变化脉络,根据一条条脉络,我们可以寻根溯源,找到自己的远祖,找到本姓的发祥地,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。中国的姓氏源远流长,很是复杂,内容丰富,从中国姓氏发展变化的历程中,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七种姓氏的来源:
一、以氏族图腾为姓
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某种动物、植物或物体当作自己的亲属、祖先或保护神,相信它们能够保护自己,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。图腾是氏族的象征,它具有区分群体、团结群体、密切血缘关系的作用,因而成为了本氏族的徽号和标志,直至后来演化成氏族全体成员的姓氏。
原始人将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,也被视作氏族始祖的名号,以始祖名号为姓氏是古人广为遵循的方法。现在的马、牛、羊、熊、鹿、龙、凤、山、水、花、叶等姓,都与古代的图腾信仰有关。
二、以封地住地为姓
①以封国为姓这一类姓氏起源很早,夏朝实行分封制,因而以封赏国为姓氏的现象也随之产生,并流传至今。
周文王的排名较好子管叔鲜封于管国,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,即以国为氏,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、晋二姓的开氏始祖。
鲁姓是周公(姓姬名旦)之子伯禽的后人。周成王封伯禽在鲁地,所以后人便以鲁为姓氏。战国时的纵横家鲁仲连,三国时的吴国名臣鲁肃都是伯禽的后人。
曹姓是周武王兄弟叔铎的后人,苏铎被分封于曹国(今山东省定陶县附近),其后人以曹为姓氏。
以国为姓的还有卫、韩、祝、吕、杞、雷、薛、杨、魏、秦、楚、宋、郑等。
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:齐、鲁、晋、宋、郑、吴、越、秦、楚、卫、韩、赵、魏、燕等,都成为了今天的姓。
②以封邑为姓邑,又叫采邑,是一国君主分封给贵族的田地。这些贵族的后裔有的便以邑名为姓。以这种方式取得的姓在汉族姓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。
例如,周代统治者虽然姓姬,但周文王之子季载受封的采邑叫冉(湖北荆口),所以季载的后人便以冉为姓氏。 周昭王之子的采邑在翁(广东翁源)这个地方,其后人就以翁为姓。 梁文王之子在卜梁(山西河曲)这块采邑生活,后代便以卜梁为姓。 楚武王之子食采邑于屈地(湖北子秭),因此就以屈为姓氏,诗人屈原就是其后裔。
晋国有一个地方叫羊舌(山西临汾),晋国公靖侯的后代得封地于羊舌,因此羊舌就成了他们的姓。 又如古代秦国有公族大夫封于逯(lù)邑(今属陕西省境内),其后人就以封邑取姓为逯。
③以居住方位为姓以居住地方位为姓,是古人姓氏的来源之一。传说上古时代,虞舜出生居住于姚墟,便以姚为姓。春秋时代,齐国的公族大夫们分别住在东郭、南郭、西郭、北郭,便以东郭、南郭等为姓。住在西门的,便以西门为姓。齐国太子住在东宫,他的子孙就以东宫为姓;鲁国的仲闵居住在南宫,他的后人就以南宫为姓;鲁庄公的儿子遂居住于东门,他的后人就以东门为姓。其他的如东方、左、南等,也都是将居住的方位为姓的。
三、以官职、爵位为姓
①以官职为姓先秦时代,很多官职都是世袭的,即使后来失去了官职,他们的后代也以这些官职的名称来称呼这个家族,用来表示他们的社会地位。
西周设置五种官职,司徒掌教化、司马掌军事、司空掌工程、司士掌爵禄、司寇掌刑狱。每一种官职都由家族世代相传,这五种官员的后代就以其官名为姓。
史姓,先秦各国都有史官,史官是世袭的,这些史官的后人就以史为姓。尉姓,“尉”原为古代掌管刑罚、监狱的司法官,尉姓的一支源于尉官。籍姓,“籍”掌管保存国度典籍、文献的官员,其后代以籍为姓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统计,源于官职的姓氏约有100个,行、上官、山、充、钱、仆、乐、云、席、宰、师等姓,也是源于官职的姓氏。
②以爵位为姓爵位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,周朝的爵位分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由于爵位是世袭的,这种世代相传的爵位后来就成为姓氏。
中国姓氏源出爵名的主要是公、侯两姓。我国历史上3000多年前的晋国,是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的封国。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。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,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,以祖先的爵位为姓,这就是侯姓的来源。侯姓与含有侯字的复姓,都与爵位有关。
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书中有许多以“公”字开头的复姓,如公子、公孙、公父、公孟、公仲、公叔、公西、公夏、公明、公玉、公乘、公若、公山、公冉、公石、公干等。“公”是先人的爵位名。这些复姓一般都简化为公姓,公姓许多是出自姬姓,公姓的先人是春秋时的鲁定公。
综上,中国姓氏的来源多种多样,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历史的演变与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