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貌取人出自于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,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。
春秋时,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,其中有一个叫子羽,一个叫宰予,子羽长得很丑,宰予长得很英俊。孔子对他俩的态度截然不同。
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,所以孔子排名较好次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。孔子心中想:“这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,一定没有什么才气。”[2]
因此,他对子羽的态度十分冷淡,后来子羽只好退学,回去自已钻研学问。[2]
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,很有风度,加上他口才好,能说会道,因此孔子很喜欢他,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。[2]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。子羽是一个热爱学问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,他在离开孔子后,更加发奋努力学习钻研,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,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,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。相反,宰予却非常懒惰。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,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,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,但他都不听,有时甚至天已大亮了,他还在床上睡懒觉,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。[2]
后来,宰予靠着他的口才,在齐国做官,可是没多久,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,被齐王处死了。
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,很感慨地说:“从子羽身上使我知道,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;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,不能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。”
成语寓意
子羽长得很丑,并不能代表没有才气,退学后自律的子羽成为了有名的学者。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,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不错。对一个外表邋遢丑陋的人,人们则倾向于认为他各方面都低劣。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,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。看不到较好背面的东西,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。孤立地以貌取人、以才取人、以德取人、以某一言行取人、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,都是不正确的知觉。古话说得好:“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”识人要看内心,不要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,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,同样也是不可取的。相比起外表美而言,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。总归,以貌取人不如以诚待人
司马迁。成语以貌取人出自汉•司马迁《史记•仲尼弟子列传》。
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个特别讨孔子的欢心,他叫宰予,他口才极好,善于雄辩。但是这跟品德没有关系,宰予可以说是一个品德极差之人,且又懒惰成性。孔子谓之“朽木”。
日子,宰予问孔子说:“父母死了,儿子要服丧三年,这不是太长了吗?”
孔子生气地说:“君子服丧,吃饭不觉得香,听音乐不感到快乐,你却觉得时间太长,你是不仁不义的人。儿女从生下来开始,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,所以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丧这是较好基本的礼仪,无论他是谁,都应该遵循,但在你看来却可行可不行,你实在无可救药。”
宰予后做了齐国大夫,因与田常合谋作乱而被诛灭九族。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羽,鲁国人,相貌很丑,孔子开始认为他一定很笨,不会成才的,所以不喜欢他。然而子羽品德极好,办事公正,学习很用心,后来子羽在江南游学,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300多人,声誉很高,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美名。
孔子听说了这件事,感慨地说:“我只凭言语衡量人才,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;我只凭相貌衡量人才,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。看来是不该以貌取人的呀!”
出自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澹台灭明;武城人;字子羽;少孔子三十九岁;状貌甚恶;欲事孔子;孔子以为材薄……吾以言取人;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;失之子羽。”
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,“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”,这句是孔子自己说的。孔子看走眼的人,就是他的学生子羽。